新闻动态

“村 BA” 燃动乡村:从球场热到振兴潮

秋日黔东南的夜幕下,台江县台盘村现代化篮球馆内人声鼎沸。2025 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总决赛的终场哨声响起,福建晋江队球员李小耀将奖杯紧紧贴在胸前,泪水混着汗水滑落 —— 这位草根球员用三年坚守圆梦赛场的模样,正是 “村 BA” 孕育乡村活力的生动注脚。从贵州山村的露天球场到全国赛事的聚光灯下,这场延续八十余年的民间赛事,正以体育为媒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
“村 BA” 的活力,植根于最纯粹的热爱与传承。“防守!快攻!” 赛场边,观众的呐喊声穿透山谷,不分地域的球迷举着条幅为草根球员助威。湖北球迷陈思宇小心翼翼珍藏着签满球员名字的短袖,直言 “输赢都爱这支家乡队”;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指着场边奔跑的孩童介绍,村里已累计接待全国 1000 余支球队,举办 2000 余场比赛,办赛经验更推广至 22 个省区。这份纯粹藏在不设嘉宾席、不收门票的坚守里,显现在村民自发维护赛场秩序的自觉中,让 “村 BA” 跳出竞技本身,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。2022 年以前,台盘村 70% 村民在外务工,如今赛事带来的归属感,让越来越多人选择返乡,青年创业就业比例已跃升至 70% 以上。

关键词2

文化的交融共生,为 “村 BA” 注入持久魅力。总决赛开场前,侗族大歌的空灵旋律在球场流淌,黎平县朗朗歌舞团团长骆渝带着演员围成圆圈,用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搭建起体育与文化的桥梁:“这是民族文化拥抱时代的舞台”。颁奖典礼上,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吴国祥打造的银帽格外耀眼,“百鸟朝篮球” 的纹样将非遗技艺与体育精神巧妙融合,每一件奖品都是文化传承的见证。而 “村 BA” 联队带着苗侗歌舞走进新疆、青海的旅程,更让不同民族文化在赛场内外交相辉映,使乡村成为文化交流的 “会客厅”。非遗市集里的手工艺品、主题咖啡馆的文创产品,甚至村民摊位上的米豆腐,都因这份文化浸润成为游客追捧的 “乡愁符号”。

“村 BA” 燃动乡村:从球场热到振兴潮

赛事热度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澎湃动能。台盘村大学生徐子豪返乡开起的 “村 BA” 主题咖啡厅里,咖啡豆香与球场欢呼声交织,“客流跟着赛事来,生意根本不愁”。90 后村民黄兴强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,国庆期间天天满房,全村新增民宿 20 家、餐饮店 40 余家,2025 年以来仅赛事就拉动消费 4000 余万元。更令人欣喜的是 “流量” 到 “留量” 的蜕变:台盘乡村篮球文化景区获批国家 3A 级景区,7 家企业慕名入驻,县电商平台让农特产品与文创商品走出大山。脱贫户杨胜芝在球场边卖了 3 年米豆腐,始终坚持 8 元一碗不涨价,“游客吃得放心,我们挣得安心”,这份诚信正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。

“村 BA” 的火爆,更重塑了乡村治理的生态。赛事出圈初期,激增的客流导致供水不足,村两委迅速对接县水投公司,通过院坝会协商解决问题,赢得村民信任。修建连接停车场与球场的步道时,两户村民主动让出不足两平方米的菜园,仅获 200 元补偿便毫无怨言。总决赛前夕的院坝会上,四五十名村民围坐热议,将 “抽签选摊位、不哄抬物价” 写入村规民约,更补充了 “规范养犬、整治人居环境” 等条款,不到一小时便达成共识。“这 3 年解决的事,比过去几十年都多”,岑江龙的感慨道出关键 —— 赛事凝聚起的集体意识,让乡村治理从 “被动应对” 转向 “主动共建”。

如今,台盘村的球场哨声依旧嘹亮,不仅见证着篮球竞技的热血,更记录着乡村振兴的脚步。从 80 余年的民间传统到全国知名的文旅品牌,从深度贫困村到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,“村 BA” 的实践印证了专家张琦的判断:乡村不缺资源,关键在激活内生动力。随着赛事体系的完善、产业布局的深化,这股从贵州山村刮起的 “村风”,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持久的活力。

发表评论